目前分類:文章收集 (1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溺愛戰爭 21世紀全球父母的難題

孩子們正遭受「溺愛病毒」的攻擊!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他們卻不滿足,還出現負向行為。愛孩子容易,用對的方式去愛,卻很難……

文/李盈穎.劉承賢.賀先蕙

有一種病毒,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

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卡拉(Carla Wagner),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這一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

這是二○○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 here?」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

調查: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時代》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一、八○%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也是最驚人的數據,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到了二○○一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編按: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五倍的愛,或說是五倍的物質,孩子消化得了嗎?

病源: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該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的父母,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原因有三: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二、孩子生得少;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九○%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

癥結:民主與溺愛,一線之隔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但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法制止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而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放任,或過度保護。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台北現場:怕廁所不乾淨,菲傭陪伴上學

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八歲的Angela(化名),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她的父母常常出國,收入屬中上程度,但因她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

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花色蘇格蘭裙,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襪子樣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腳踩的是ELLE童鞋,連包包款式、該斜背、側背,都有講究。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

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每週二中午,菲傭為她送便當。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放下便當,牽著小Angela的手,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菲傭一間間敲開廁所的門,「太暗、地上有水、馬桶上有黃漬」的都被淘汰。

如廁完後,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小Angela的媽媽要求她,學校廁所不夠乾淨,若想上大號,盡量忍住不要在學校上,免得「處理不好」。但一年下來,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小。

忠告:「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愛的方法正確,孩子的行為加乘;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他指出這些孩子的問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足。所有的錢財、玩具、旅遊,全都不請自來。他們已擁有許多,還想更多,得到後卻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象之下,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感。」

同樣的,因為不虞匱乏,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

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史奇莫(Solomon Schimmel)形容希臘諸神,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實現,就變得不再有希望。希望,是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上。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會變得煩躁。」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收回你的一隻手吧!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輕鬆當父母,談行為改變技術-如何塑造孩子的行為規範?
 莊億惠 
壹、 從「心」開始 
【1】他們要的是支持勝過憐憫 
【2】一顆慈悲良善的心—折翼的天使非其所願 
【3】視每一位特殊孩子,都是人生的導師 

貳、 情緒智商的加強:
 【1】 與導師的配合
 【2】 與特殊孩子的家長的良善溝通:要批評孩子之前,
先說一些好的事,清楚的了解家長的期待,請家長分享確實的訊息,
(請你每次的作業只兩頁,代之以你不要給××這麼多的作業,)
老師都需要彼此的欣賞與了解 ----
我們的努力都需要被肯定 ----
我們都需要被尊重 ----
我們都需要一起努力互相扶持肯定彼此的優點 ----
不要糾正家長的憤怒,讓他了解你的情緒
【3】 適當的隔離情境

參、 持續不斷的專業知能進修

肆、 善於發掘孩子的優勢,並了解孩子的起點行為:
當你面向陽光時,陰影永遠在你的背後 

伍、 善加利用同儕的力量

陸、 相關學習紀錄的必要性:
有助於行為變化的依據 

柒、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解與加強 情緒的發展:
階段一:情緒的穩定基礎取決於個體感官與環境的平衡狀態
階段二:情緒的是切發展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並能適當的引發其他學習的興趣
  階段三:基礎溝通的完整性是未來複雜溝通的基礎 
(一)行為問題的分類:
 1. 身體上的攻擊行為:
 拳打腳踢,抓人頭髮,咬人或是使用武器打傷別人等等,
 常常無故攻擊他人或是遭人反擊而受傷。
 2. 自我傷害行為:
 以頭撞牆壁,捶打自己的頭臉,
抓破皮肉,咬破皮肉,吞下不能吃甚至危險的東西,
故意製造成嘔吐等等。
 3. 破壞性的行為或是對物品的攻擊:
有的人是大發脾氣時打人、先翻桌椅、
搗毀家具或是攻擊物件不攻擊人,
同時也因為不當的攻擊行為導致嚴重的自我傷害,
例如以手猛敲門窗玻璃,導致手部的受傷。
 4. 擾亂的行為: 哭鬧、大聲喊叫、拍桌子、脫掉衣服鞋襪,
拋擲東西,捶打東西製造噪音,干擾別人看電視------。
 5. 消極性的攻擊或干擾:
 有些人不會有直接的搗蛋,但是會有消極的抵制,
這種行為給父母或是老師、同儕,皆會帶來極大的困擾。
 6. 無意的走失或是故意的逃學和離家出走:
 有些智能障礙的個案會有無意走失的狀況,
其他有些個案則在學業上無法得到認同或是其他同儕的誘惑,
也往往有逃學和離家出走的情形。
 7. 反覆而固定但是未具意義的身體動作:
 反覆不斷的搖頭晃腦,身體前後擺動,清彈手指,
揮動手臂,用嘴和舌頭來舔東西等等。
 8. 情緒或是社會行為不當的表現:
 例如隨地大小便,在正式的場合破口大罵,
在不適當的時機大聲哭笑,對異性有不適當的言行舉止。

 (二)功能性分析:
「功能性分析」是一種行為的程序用以斷定行為的發生
與某種事件之間的關係,進而找出一個人從事某種行為的目的。
是要實際找出問題行為的功能,並從事行為處理的預備工作。

 很多情緒困擾的特殊兒童花了大部份的時間在哭泣上,
而很多特教老師也花了大部份的時間試圖弄清楚為什麼?
但是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累積,偶爾也會有心意相通的時候,
例如:當他大聲的哭泣之後,老師提供給他一次可口的增強物,
他終於心滿意足的笑了,當彼此的日益了解,
就像是從生產中的創痛恢復過來,調適成為新的溝通結構。

 建立關係: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獨立個體,
因此除了外在的差異之外,各方面也有其內在差異,
彼此的不同,連溝通方式也不例外,
這也是老師開始「傾聽」孩子的重要時刻,你會逐漸敏銳的注意到,
哪類的接觸或是互動似乎最賃他舒適,發展這類的敏銳性,
是任何真實關係的基本要素,進管各按會因為時間而改變,
但是注意他的各種表現能給予我們他的習性的線索,
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某些特性會深深的影響到他溝通的模式,

行為發展專家們稱之為「感官的門檻」,
亦指小寶寶特別對於某種的感官刺激,如聽覺或觸覺,十分敏銳。
我們曾經看過某些孩子特別不喜歡某些老師,
原來老師的聲音太大聲,讓孩子過度焦慮,
所以當老師好意要與個案玩時,卻只弄得個案尖叫和不安;

有些有觸覺敏感的個案,
他們會因為被抱或是被碰觸而不安或哭鬧或抗拒,
所以試著找出令他覺得愉快的方式與其互動
而不是以個人的感覺來衡量孩子的喜好,
學習接受孩子有他自己的特質和怪癖,是個獨立的個體,
將是建立良好溝通的第一步。
 建立正向的互動模式:根據研究,面對六個月大的孩子對他喋喋不休,
效果是有限的,根據曼約克的研究發現,在句子之間稍做停頓,
有等待回答的情形下,幼兒的語言發展技巧比較好。

 (三)相關行為改變之語詞解釋:
 【1】增強物:是指任何一種能夠增加行為強度的東西 或事情。
增強則是因增強物而增強某一行為強度的過程。
 分類:
 i.實物的增強:包括有形的增強物品,例如玩具、食物、糖果、小汽車…。
 ii.權利或活動性增強物:玩球、幫助老師、選擇自己喜歡的清掃工作、
到公園玩、坐秋韆…。
 iii.社會性增強:是指給予注意、讚賞或認可,
例如:注視、微笑、點頭、讚賞、拍手,說謝謝或輕拍肩膀、摸頭。
 iiii.遵守的原則: j使用增強物前必須嘗試
或觀察對該個案該物件或行為是喜悅的。
 k增強物在目標行為出現時應立即給予
 l該個案必須先表現目標行為後,再立即給予,
如果某人未表現行為目標前就先得到增強物,則此方法不易奏效。
 m訓練某項新行為初期,應在每次目標行為出現時都給予,
之後要間歇增強,更有效有助於行為的維持。
 如何選擇增強物:
a. 詢問家長
b. 考慮個案的年齡 
c. 考慮增強物所增強的行為
d. 確定特定行為後,列出可能的增強物 
e. 若無法找出增強物,
可以利用柏麥克原理 柏麥克原理:
高頻率出現的行為能夠用於增強低頻率出現的行為,
觀察個案的行為,什麼是他喜歡做的,
對於較重度的多障者,則可以提供多樣的不同的食物或活動,
製造情境來找尋。

e-1負增強:藉以停止負增強物為手段來誘發受歡迎的行為稱之。
e-2逐步養成法:其中包括兩個要點:
 (ㄅ)一系列適當的順序及細小的步驟與不同的行為。
 (ㄆ)組合在一起:以連續增強與目標行為有關
的一連串細小步驟來發展新行為,
而非靜待新行為以最終面貌自行呈現,
換言之,在過程中每一個類似新行為的細小行為都受到增強。
e-3褪除法:欲達到行為目標,指導者先由完全的協助,
逐步減少其協助。
e-4代幣制:是一種在期待行為與報酬之間的遷延時間裡,
使用代幣以引起動機的系統。代幣是在適當的反應之後,
立即獲稍後獲得可以交換某種活動、特許或物品等作為報酬的代替品。
在學校:可用點數、星星、記號或特殊的戳記--。
 步驟一:確定目標行為
 步驟二:找出物品、特權和其他動機,以獎賞適當行為
 步驟三:擬定交換系統 
e-5懲罰:當個體再某一情境中從事某項事情後,
若能及時體驗到不愉快的後果,則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時,
較不可能發生同樣的事情。

 ◎注意事項:
1.確實把握處罰時機 
2.處罰強度因人而異
3.執行處罰態度要一致 
4.強化足以引發受歡迎行為的情境 
5.減少足以引發不受歡迎的行為的原因 

e-6隔離法:從社會性增強隔離開來,及當某人做出某一非期待行為時,
藉由取消他獲得注意與其他獎賞的機會以減少不適當行為的一種方法。
 其一是:立即停止增強的活動,
 其二是:立即撤除過度的注意。
隔離的方式有很多種,
但最有效的方法是將某人移至一個少有機會做別的事、
看別的東西獲得到任何趣味或酬賞的地方。

 ◎注意事項:
1. 隔離的場所必須是安全的 
2. 必須遠離玩具遊戲或其他能引起興趣或樂趣的東西。
3. 光線足夠且易於看得見 
4. 場所必須經過安排,以便孩子容易進入並且呆上一小段時間,
他必須是孩子能在短短幾秒鐘內就能進入並且不需口頭命令。
5. 時間的長短2-5分鐘 
6. 讓個案了解結束時的訊號 

e-7過度矯正法:
塑造一個比錯誤或困擾產生前更好 的情境的一個方法,
個案必須藉著額外的心力彌補某人的損失。
例如:當小朋友故意尿濕褲子時,他必須要把褲子換下來,
並且洗乾淨,再把地板拖乾淨。
 e-8系統減敏感法:要一個人處於身心完全放鬆的情況中,
然後逐步呈現引起強烈心理反應的刺激或提示。
引發輕微焦慮,憤怒或刺激最先呈現,
一再的暴露在這種刺激中慢慢的習以為常。
 e-9飽足原理:有些不當行為單靠禁止是不易見效的,
有一種方法是由治療者主動提共個案所追求的目的物,
讓個案享受到極限之後,產生生理上的不舒適,
因而解除不當行為或消弱不當行為稱之。
因而保足策略有懲罰的概念存在。
 e-10洪水法:大量的給予個案所害怕的物件,
而沒有不良的行為後果,導致個案對該所害怕之事件不再懼怕。
 e-11認知行為改變技術----社會故事教學法:

 (五)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
1.同理心 
2.接納情緒並提供選擇 
3.指導其說出情緒 
4.讓孩子服氣的技巧
5.說出問題默興師問罪 
6.威脅和命令導致反感和無助
7.一句話或是一個手勢的魅力 
8.從認知架構來改變孩子的思考
9.有增強也要有懲罰
10.激發自律代替懲罰 
11.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溝通之道~從衝突到和諧 
(摘自盧美貴,民80,天才父母,業強出版社)

  
1.命令者的角色
 父母:把電視關掉,立刻回房間做功課!
 孩子:關掉就關掉,有什麼稀奇!

 2.法官的角色 
父母:哭什麼哭,你準是又和人吵架了! 
孩子:我被同學撞了,你們不分青紅皂白卻說我和別人撞了!

 3.威脅者的角色
 父母:下次再考這種壞成績,休想再進家門一步!
 孩子:不回來更好,反正你們都看我不順眼!

 4.說教的角色 
 父母:告訴你多少次要帶雨傘,你看你全身都溼透了!
 孩子:沒帶雨傘才清涼有勁,你們真囉唆!

 5.萬事通的角色 
 父母:怎麼搞的!不僅字潦草,連畫都畫歪的,心該畫在中間才 對!
 孩子:老師明明說心臟在人體偏左的地方!

 6.斥責的角色 
 父母:這麼簡單的數學也不會做,簡直笨的像豬!
 孩子:我是笨豬,那你是笨豬的老爸,哈哈!

 以上是日常生活中的六種親子衝突類型,
下面告訴你一些和諧的 :
一、不要以諷刺、嘲笑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二、要中斷孩子所做的事情之前,先讓他了解原因。
三、鼓勵孩子從經驗中學習,有必要時才協助他,
        讓他從中獲得成 就感。
四、以幽默的方式接納子女,這樣才容易發現問題所在。
五、耐心傾聽孩子的理由,
       斥責往往會封住孩子的心,堵住孩子的 嘴。
六、給孩子說「不」的權利,
        這樣親子間的雙向溝通才容易建立。
七、多稱讚你喜歡再看到的行為,
        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會慢慢消失。
八、讓孩子替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任。
九、給自己一段與孩子獨處的時間,
        讓他感受你對他的重視與關愛 。
十、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子女,孩子遇到疑難時,
        引導他思考而不是 告訴他結果。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許您已欣賞過了,再感動一次吧.

轉載:

電子書《感人的故事》...

這樣的真情.是否也令你動容?

http://www.keyweb.com.tw/11/01/

用滑鼠翻頁(請開音箱)

祝福您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家馬克法蓮說:
「孩子的反抗是自我肯定與自我保護的一種綜合」。
 二、三歲之間,反抗是自我發展的一種過程,
父母不用太操心。
一般而言,三、四歲可以算是孩子反抗的顛峰期,
以後就會很快地消失。
當兒童慢慢建立了獨特的自我,
並能由服從別人而得到滿足時,
就會變得相當的合作。

另外二位美國心理學家耶可見契和艾迪勃可則說:
大部分四至七歲的孩子,仍會表現出不服從、
愛反抗、要求注意的行為;
令人訝異的是,不管男孩或女孩皆是如此。
如果你企圖掌握這段年齡的孩子,
也許你將發現事與願違,
假使你想運用權威使之服從,
或許你會發現答案總是令你不滿意的。

心理學家說:愛與了解才是解決孩子反抗的最佳方法。
前面提過,反抗是發展的必然過程。
他們從二、三歲的動作行為上的反抗
一直發展到六、七歲的言語上的反抗。
但是如果孩子長期表現出反抗行為,
父母就得注意外在環境中是不是干擾孩子的因素存在。
一般而言,
父母管教態度越不合理、管教太嚴、管教不一致等,
都將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 研究中同時指出,
孩子常會由於父母的規則太多而產生反抗。
這些規則經常迫使孩子無所適從,
譬如:父母一再的要求孩子「小心」、「乖點」、
「不可亂摸插頭」等,
但是卻忘了考慮孩子是不是明白這些「規則」的意思。

父母親的因應之道有一句諺語說:
「我們可以領馬兒到河邊,但不能強迫它喝水。」
其實,孩子的反抗問題也是如此,
我們必須有技巧、有策略地應用解決方法才行。
執意的反抗 如果孩子執意的反抗,
你就必須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等他們情緒好轉時,再和他溝通,
不要刻意的強迫他順從你,更不要威脅他。

 一、要求孩子時,要他們能瞭解的說明孩子說「不要」並非完全錯誤。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了解什麼時候該說「要」,什麼時候該說「不要」。
當孩子在適當的時機說了「不要」,就應該讚美、鼓勵他。
例如:陌生人買東西給他,而他說「不要」,你就該讚美他。

二、要求孩子時,要多給孩子一些關愛 一些心理學家強調,
欲使孩子服從不反抗,就必須給他們多一點愛、關懷與了解。
 事實上,反抗的行為幾乎經常發生在每一個家庭,
然而一個苛求、缺乏愛的家庭似乎更易促使孩子反抗。
 (取材自父母親月刊)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風無法撼搖一座山! (很棒的觀念和想法)
當別人對你說了一些刺傷你的話,批評你、羞辱你,你會怎樣?
你會火冒三丈,氣呼呼地罵回去,或是忍氣吞聲地強壓下來?

然後呢?你是否會愈想愈氣,整個情緒都大受影響?

有天,佛陀行經一個村莊,一些前去找他的人對他說話很不客氣,甚至口出穢言。 佛陀站在那裡仔細地、靜靜地聽著,然後說:「謝謝你們來找我,不過我正趕路,下 一村的人還在等我,我必須趕過去。

不過等明天回來之後我會有較充裕的時間,到時候如果你們還有什麼話想告訴我,再 一起過來好嗎?」 那些人簡直不敢相信他們耳朵所聽到的話,和眼前所看到的情景:這個人是怎麼回事?


其中一個人問佛陀:「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說的話嗎?我們把你說得一無是處,你卻 沒有任何反應!」

佛陀說:「假使你要的是我的反應的話,那你來得太晚了,你應該十年前就來的,那 時的我就會有所反應。然而,這十年以來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是的,
如果有人對你生氣,那是「他的」問題;
如果他侮辱你,那是「他的」問題;
如果他粗暴無禮,那仍是「他的」問題。


因為他要怎麼說,怎麼做,那是「他的」修養,你能怎麼辦?
讓我再重複一遍佛陀所說的:「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你是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曾聽過一則故事─
有個人每天都固定向某報攤買一份報紙,儘管這個攤販的臉一向都很臭,但他還是每 次都對小販客氣地說聲謝謝。

有一次和他同行的朋友看到這情形,便問他:

「他每天賣東西都是這種態度嗎?」
「是的。」
「那你為什麼還對他如此客氣?」


那人回答:「我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是啊!我們為什麼要讓別人的表現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呢?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主講人:游乾桂 (地點:國語日報社)
** 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的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 從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嘛?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總歸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的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力),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怖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而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前,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量發揮最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演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我會帶孩子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有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了!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孩子的困難 

一、眼球追蹤的意義與影響
1.檢視:上下、左右投射狀態:偏低、過度、飄動、跳躍式追視 ‚
前後內聚對焦功能:不明顯、緩慢
2.視動學習歷程:看到 F 理解 F 記憶 F 回應
3.影響:跳行跳字;抄寫漏字、漏筆劃;數字、
文字會左右顛倒;算術理解慢;馬上教馬上忘;
不愛閱讀文字性文章,愛看漫畫;
眼神飄渺不定;專注力短暫
二、小肌肉操作的意義與影響
1.檢視:寫字慢且潦草;著色出格子;圖畫形象艱澀;
美勞剪貼時,運用剪刀不良;筷子使用不好
2.影響:寫功課很痛苦;
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洗澡、穿衣、繫鞋帶);
常打翻東西;整潔習慣差;成就性差 
         
三、大肌肉張力的意義與影響
1.偏高的檢視:危險意識低;喜歡爬高;跳上跳下不安定;
不聽話;走路碰撞東西;大小使用不均;經常被告打人
2.偏高的影響:好動不專心;坐不住,動中吸收;成就性差;
人際關係差,好出頭
3.偏低的檢視:動作拖拉;力量的使用不正確;平衡能力差;
手眼協調不良;不會伸手保護自己;不大會加入同儕的遊戲;
體能較差
4.偏低的影響:笨手笨腳;自我驅策力差、不積極;
因不靈巧引發的情緒不安定;過度防衛、缺乏自信

四、觸覺防禦的意義與影響
1.檢視:不愛洗頭、洗臉、洗澡、修指甲;到處摸、到處碰;
適應陌生環境及人較慢;挫折忍受力差
2.影響:不專心、分心;拒絕學習;容易感傷、動怒;
情緒不安定

五、腦神經生理抑制上的意義與影響
1.檢視:怕黑、認床;害羞、畏縮、黏人;
偏食、挑食;慣以哭鬧、尖叫方式表達情緒
2.影響:脾氣暴躁不安;執拗不合作;
過度敏感、易焦慮;缺乏安全感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摘書話 : 寬容的等待 《山童歲月》序
 作者﹕凌拂 
有一天,老師教我們讀一首詩,
內容是﹕ 我喜歡你 因為你知道我那裡怕癢你不會來搔我那裡 
但是 有時候 你會來搔那麼一下下 不過 如果你來搔我 
我也知道要搔你那裡 選自遠流出版《我喜歡你》

讀的時候,老師說要注意音調,空格和分行的地方要稍為停頓一下。
我們讀了一遍又一遍。老師問:
「空格和分行的地方為什麼要停一下呢?」
李大明立刻舉手說:
「那是因為要在聲音裡,表現出逗點和句點的感覺。」
老師微微點頭說:
「嗯!這個說法挺不錯,但是還可以有不同的說法嗎?」
立刻又有人說那是要讓我們休息一下,
有人說那是為了要讓別人聽得更清楚。
老師故意一邊點頭一邊賣關子說:
「這些想法都有道理,但是你們到底認為是那一個呢?」
 這時候,胡哲文突然舉手,一本正經的說:
「哦!我知道了,那是要讓我們吞口水用的。」
全班聽了哈哈大笑,老師也忍不住笑了出來,
說:「逗點、句點的說法是標準答案,吞口水可是創意答案。

標準答案加創意答案等於幽默答案,這是生活中的潤滑劑呢!
現在,你們一定了解要稍為停頓一下的意思了。」 
這一節課過得很快,歡笑聲中,一下子就下課了。
這是我曾經以「校園裡的笑聲」為主題,
寫的系列短文之一,
情境來自課堂,信手拈來的生活故事。

記得教一年級那年,全班學標點符號,
連反應最慢的孩子都學會了,
獨獨只有一個聰明伶俐的阿戊,我從年頭教他到年尾,
一年級教到二年級,
就是沒有能力教會他在文章裡使用任何一個標點。
我納悶不已,嘴裡不說,心中卻充滿疑惑,
常想問題不知出在哪裡。
每回上課,只要一有機會,立刻就對他重述一次。
當我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用不同的方法,
反覆對他陳述到第六次時,連我都開始暗暗佩服自己。

不過就是一個小小的標點符號,
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竟有這等能耐,
六次用了六種不同的方法,六個不同的比喻,
把一個標點符號反反覆覆講到這樣深透而有創意。
而他總是淡淡的掃我一眼,又逕自俯首迅疾振筆直書,
彷彿沒聽到一般。
那掃過我的淡淡眼神,傳遞的是他心底的語言,
而我領會的是:「你很無聊耶!」我有些無趣,納悶裡,
他的世界依舊沒有標點這回事。

而今,時過境遷,連我自己都想不起來,
當年那情境是一種怎樣的次第,
促使我如此微分而有層次,細膩的去轉遞,
一個看起來似乎那麼微不足道的標點符號。
但是,遺憾的是我始終沒有把阿戊教會,
在我教他的一、二年級,
他從來沒有完整的使用過標點。

甫升上三年級,他的級任老師來找我,
問道關於阿戊標點符號的問題:
「為什麼他寫文章就是不用標點?
無論怎麼跟他講都沒有用。」
我攤攤手,一臉疑惑比他的新老師還深:
「不是他打結了,就是我打結了,但是不知問題出在哪裡。」
因為不解,所以這個問題我一直帶在心上,
時不時拿出來想一想,沒有忘掉。

接著他升上四年級,而後五年級。
高年級之後,新的年段他又換了一個新的老師。
 一天,我在校園裡遇見他。他笑嘻嘻和我玩躲貓貓,
五年級的孩子依舊稚氣未脫,但長高不少,嬉鬧之後我們閒聊。
 我說:「升上五年級了,覺得如何?最近快樂嗎?」
「快樂呀!就是功課變多了。」
他手上拿著零食,邊吃邊往下叨絮不停:
「像從前寫作文我從來不用標點,
幹嘛那麼麻煩,浪費時間。現在升上五年級,每天都要寫日記,
我都用標點給它算好格子,每換一行到上面,就畫個圈分段,
這樣就可以寫得很少但是看起來很多。」
他一臉得意,自在無事樣,我則恍然大悟!

水落石出,三、四年的懸疑得解,我一時虛張厲色,斜睇眥目,
惡狠狠的道:「哦!原來你早就學會標點了,只是不想用而已。」
他賊賊一臉,理所當然的呶嘴點頭,倒顯得愚蠢的是我。

後來,在校長會議上,一次教學經驗研討,我談了這個故事。
有校長分析教學方法,一本正經建議我應該改變策略等等。
我發現這校長還真沒弄懂故事的重點所在。
我真正要傳遞的訊息,是一種情境的等待。
有時候,我不以為老師教了某些知識或者技巧,
孩子沒有立即呈顯或者表現出來,就表示孩子沒有學會;
同時,我也不以為所有的學習,都應該在一次裡完成,
或者在一次裡驗收。

以阿戊而言,關於標點,三、四年後因於偶然,
我方才斷定他其實當下就學會了,只是如何應用,
需不需要取決於他,不取決於我。
當他覺得標點只會耽誤他課業完成的時間時,
對他而言,標點是無用之物;
當他發現標點的好用,可以減輕他課業的負擔時,
這標點遂成為有用之物。

之於文章的順暢,詞章句讀,在他的這個階段,
與他無關,根本不是他所要探究的。
這個結果到底如何,只能等待,遙遙忽忽,
甚至有可能完全無解,
不知密碼會在何處啟動。
情境未到的時候急不得。
面對孩子我們常期望立竿見影,
事後返觀,「急」只是我們內在的無明。
這是我卜居山中教學的故事。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6/9/23/n1463980.htm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老師是最好的榜樣
 
作者﹕文/郝伯特.史賓賽 譯/ 顏真

父母的每一點善良、寬容、積極樂觀、同情心、公正、民主的德行,
以及整潔、勤勞、節儉的習慣,都會從孩子身上反映出來。
這些美好的德行和習慣,無論多麼微小,都會像星光一樣,
永遠留在孩子的記憶裡,不僅影響著父母自己的人生,
也造就著孩子的人生。

它既是現在,也是未來家庭中,最寶貴的財富。

什麼是教育,這就是最偉大,也最有效的教育。
關於父母、老師在孩子道德和意志、品行培養中的巨大作用,
無論怎樣描述都不過分,好的和壞的都同樣如此。
有一句名言:「教育孩子,從教育父母開始。」這句話再中肯不過了。

我看過太多的例子,簡直就是一部部生動的教材,那些樂於請教,
經常到教堂做禱告、聽佈道且平靜、快樂的人,
他們的孩子由於受到良好的影響,變得有教養、有智慧。

而那些拒絕學習,或整天為生意、農場、店舖忙碌而忽略孩子的人,
他們的子女儘管有較好的家境,卻往往缺少良好的道德和品行訓練。
當然,那些貧困而又從來不肯學習的家庭,
父親酗酒,母親忙於搬弄是非,他們的孩子則幾乎完全脫離了教育。
要期望在這樣父母的影響下,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很困難的。
他們的孩子,如果幸運的,或許會遇到一位富於愛心和同情心、
又有教育智慧的老師,則可能把他從惡劣的家庭環境中拯救出來。

在道德和品行上,孩子很容易受父母和老師的影響。
一方面是由於,孩子愛模仿的天性(這是他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他的行為很自然地會得到來自父母或老師的評判,
而這種評判大多是依據父母或老師的道德標準做出的,
如果這種評價是一把刻度錯誤的尺,有時孩子做了正確的事,
但得到的是錯誤的評價,下次他很自然就會去做錯誤的事了。

既然我們相信,每一件事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
每一個原因都會產生相應的結果。
那麼,孩子的道德、品行受父母的影響,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一個虐待自己父母的人,不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多麼愛戴自己;
相反的,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會在年老體衰時,受到相同的待遇。
一個自私的人,不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助人為樂的美德;
相反的,他們也會同樣自私。
一個懶惰、遊手好閒的人,也不可能希望他們的孩子有多麼勤勞;
相反的,他們可能會更加懶惰。
一個惡行昭彰的人,如果要期望孩子有美好的德行,
簡直比在惡石上種出稻穀還要困難。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孩子除了受父母的影響外,
他還會受到書本和其他人的影響,隨著他們自我教育能力的增長,
也隨著他們心智中來自善和美的引導,
他們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能力,從而抵禦這種影響。

我們來看看,另一些父母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孩子的。
他們不求回報地救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
他們的孩子也會這樣去做,並視為榮譽。
他們勇於承擔責任,率直、坦誠,他們的孩子就很難撒謊。

他們用愛包圍孩子,他們的孩子就會用愛去對待別人。
他們善於諒解,他們的孩子就學會了寬容。
他們經常對生活中細小的善行充滿感激,
他們的孩子就會對生活滿懷欣慰。
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中各種失敗、不幸,
他們的孩子也會同樣頑強地去生活。
他們的言辭,充滿進取的意志,他們的孩子也會受到振奮……。
他們對各種事物都表現出極大的耐心,
他們的孩子也會一點一滴地去吸取。
 事實上,這種父母和老師所表現出的力量,
會感召著孩子走到真理的身邊。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史賓塞的快樂教育》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孩子承擔行為的後果

自然懲罰─ ─ 讓孩子承擔行為的後果
 作者﹕郝伯特.史賓賽 譯/ 顏真 

我認為,在孩子道德和品行教育中,
應多採用自然懲罰的辦法,而儘量少使用人為懲罰。

如何區分自然懲罰和人為懲罰呢?
前者是依據等值、等同的原則,對一種錯誤行為的回應,
目的是讓孩子在這種回應的經歷中,增加這方面的不可替代的經驗。

後者是由父母或老師根據孩子的錯誤行為,人為決定的懲罰回應。

從下面幾個例子,可以進一步瞭解二者的區別。
幾乎每個有幼兒的家庭,都經常發生以下「弄得一團糟」的情形。
孩子把一盒玩具拿出來,丟得滿地都是;
或早晨出去散步,回來後把摘回來的花,丟得滿屋子都是;
或給布娃娃做衣裳,碎布、剪刀扔下就不管了。
那麼,這時誰要來收拾殘局呢?通常是由他人或父母。

自然懲罰的原則,則是讓孩子自己去收拾,並告訴他如果不這樣的話,
下一次,就得不到這些玩具,或不許再去散步。
顯然,這是一個自然的後果,沒有擴大,也沒有減小。
孩子自己也會承認。如果堅持這樣做下去,孩子也會改掉這個毛病。
此外,還可以讓孩子明白,任何快樂,都需要付出勞力才能得來。

再舉一個例子。不久前,我聽說一個叫康思坦絲的小女孩,
因為動作慢而受責罵,她總是在團體活動時,讓別人等她。
如果採用自然懲罰的方法,則是遲到了,就不再等她,
讓她在家裡待上一兩次。
人為的懲罰,則是責罵一番,然後繼續等。
前者給了她經驗,後者則除了讓她當時有點緊張外,什麼也沒得到。

如果,一個小男孩把文具用品弄丟了鉛筆、刀片或書包,
自然的懲罰就是,先讓他感到不方便,然後用他的零用錢去買,
或讓他幫忙做家事來換取。
人為的懲罰是,責罵一頓,甚至體罰一次,馬上又買新的給他。

前者讓孩子明白鉛筆、刀片或書包,都是要付出金錢或勞力的,
讓他透過自己的代價來懂得珍惜和不浪費。
後者則除了父母憤怒一番,孩子大哭一場,什麼也沒有教給他。

如果一個做哥哥的,把妹妹的手弄傷了,
自然的懲罰是,讓他承擔妹妹治傷的費用,沒有錢就扣掉零用錢,
或賣掉幾件他的玩具的辦法,同時,
取消兩次他與妹妹都可以享受的娛樂或消費。

如果,一個孩子拿回別人的東西,
做父母的要弄清楚是否經過他人的同意,如果沒有,
則要和孩子一起送回去,嚴重的,應該和孩子一同受罰。
相反的,如果把孩子從別人那裡拿回的東西留下來,
也就留下了孩子的壞習慣。

 一個成長中的男孩,隨著力氣的增加,常常會做出一些暴力行為來,
自然懲罰的方法是,讓他自己承擔經濟和道義上的後果。
比如,一個孩子如果打了自己的祖母,
那麼,除了承擔醫治祖母所需的費用外,
還必須承受家庭成員嚴厲的批評、指責,
並要求他用愛的方式使祖母諒解。

 一個孩子如果辱罵了另一個孩子,則必須要求他道歉;
如果是在同一個班上經常發生這種事,
則必須要求這個孩子在更多人的面前道歉,並說明理由。
嚴重的情況下,則需要以假設和演戲的方式,讓他也受到辱罵,
然後,請他談談這時的感受,以啟發他的同情心。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史賓塞的快樂教育》@ (http://www.dajiyuan.com)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特教法~孩子的權力在那裡?

近期獲知教育部發函至各縣市地方政府教育局,
內容大致如下:
發文日期:民國95年7月中旬主旨:
檢送95年縣市鑑輔會作業結合教育部特教網路通報系統協調會議紀錄
如附件,請查照。
正本: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各縣市政府、本部中部辦公室

說 明:
一、特教學生應經鑑輔會鑑定安置後方可進入本部通報系統,
學校端接收後,再作資料更新。
二、凡持有手冊之身心障礙學生均應由鑑輔會提鑑定安置後,
再提供相關支持服務,以利掌握服務需求學生總數。

決 議:
一、各級學校特教學生(含領有身障手冊者)須經由鑑輔會鑑定後安置。
二、領有身障手冊學生經鑑輔會鑑定與手冊所載類別及程度不符時,
請通知社政單位重新鑑定後,再行提鑑輔會鑑定。
三、各縣市應確切掌握領有身障手冊之特教生安置情形與動態,
依法完成通報,並依學生實際需求提供適當之特教服務。
四、跨縣市特教學生轉學,維持現有網路作業模式,
加入原縣市鑑輔會釋放權限功能與轉入縣市查閱資料功能。

案由二:略 

家長們的疑慮教育部發佈此函
主要是將需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學生的認定,
回歸教育體系的特殊教育法,
因此委由各縣市政府鑑輔會來確認;
 (也就是說)醫療或其他專業領域,
僅提供參考意見罷了!

 然而,此舉使家長們產生許多疑慮,舉其牢而大者如下:
 1、有關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的保障,
明文規定的除了特殊教育法尚有身心障礙 者保護法,
但如果說未透過教育局的鑑定程序就不得享有學校的特殊教育服務,
那麼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所列之第三章教育權益不就是形同具文嗎?
既是符合身障者保護法規定之身心障礙者,自當享有特殊教育的服務。

 2、教育部規定,特教學生應經鑑輔會鑑定安置才能享有特教權,
但據了解目前鑑輔會對特教生的鑑定認可,
多根據心評老師評鑑記錄再進行討論審核及召開會議,
而心評老師多半為校內的特教老師,
自可鑑定為不需特教服務,球員兼裁判合理嗎?

 3、身心障礙的類別眾多,其內涵多涉及專業,且推陳出新。
鑑輔會成員及心評老師素質之良窳,
其所為鑑定執行將直間接影響身心障礙者受教權利。
因此,鑑輔會整體機制及成員,
其素質、品行、操守、公信力、專業能力之為何?
更是身心障礙學生家長所疑慮者。

 4、特教領域廣大且專業,身心障礙者的類別原就龐雜眾多,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新的相關知識可說是推陳出新。
此時,若督導及檢核心評機制的單位功能不彰?要如何取信於家長。

如:早期取得心評老師資格者,日後若無法在專業領域上研究充實,
又怎能期其公正、客觀的提出特教生的鑑定報告。
很多觀念及認知上的落差,恐造成擅斷,
終使特殊教育法的立法精神蕩然無存。
 
5、心評老師通常是校內的特教老師,
要授課又兼作鑑定,工作量十分繁重。
在家長看來,專業盡責的老師,不乏其例,
但怠惰草率了事者,所在多有。

如此情況,要我們家長如何不擔心呢?
在此由衷的感激,
疼惜我們家族孩子們及協助家長們的醫界、學界、法界專業人士,
感恩有您們一路支持。

 就上揭「公文」簡略補充說明如下: 已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
今後必須經由下列鑑定流程,
才能享有學校的特教服務:申請鑑定→心評老師鑑定→鑑輔會會議(決議)

心評老師來源:
1、特教班正式教師。
2、未設特教班學校,至少推派校內1名相關專長教師擔任。
上揭教師,需接受7-11天(約60小時)的訓練課程;
通過審核即可取得心評教師資格。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勇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忌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勾心鬥勇
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懷內疚
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極富耐性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充滿自信
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存感恩
嘉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愛人愛己
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胸廣大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慷慨大方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誠實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維護正義真理
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對世界多一分關懷
祥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有平和的心境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優者情意發展理論與輔導Emotional Giftedness: The Measure of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情緒的發展狀況和情意發展上的資優皆是自我剖析智慧的一種表現。這篇報告將更進一步去探討Gardner對於自知之明智力(多元智力理論的第七種智力)的陳述。本章將用發展潛能(發展動力)、自我效能評估的歷程、內在的轉換等三者的概念與在情意發展上的資優、情意的發展階段和如何輔導資優生的情緒問題等主題作一聯結。並介紹Dabrowski情意發展理論。

發展潛能的概念
  情感的敏感度與情感的強度常被引證用來極資優的兒童,尤其是高度資優者的區別。這些特質解釋了為何他們在孩童時期容易覺得受傷還有在學校的苦惱。他們看到自己跟“正常”如此不同,懷疑自己而且會問“我是哪兒出了問題?”他們曉得自己他們的感覺和其它人的差異,而且為了解釋這種格格不入,他們會判斷自己是有所不足的、不達標準的。事實上,有些資優早熟的孩童,會去尋找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的目錄是否有符合他們症狀的診斷名稱。當然,他們太年幼而無法了解這種“不符合”,並不是精神失調的跡象。

Alas,即使已經是成人了,由於想要變成“正常”壓力的動力,仍無法免於這種繆誤的想法。但這種力量並非全來自於外在。

  人有一個基本機能是作比較和評價的能力。在個人的領域中,這意味著自我評價-比較自己和他人-和對於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反應。但這個歷程可以更進一步,即,-比較我們目前的自己和未來我們能成為的自己-我們的潛能、可能性,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理想我”。

  很可能情感上的敏感使得這種評價歷程的廣度和速度都高於一般人。與很好的的想像和智慧的能力結合在一起,可能導致產生毀壞性的自我批評。或者它也可能動員整個心理動力檔住了導向創造性自我實現的目標,為它人服務,或是更進一步,與人際隔離的錯覺意識逐建上升。

  Dabrowski(1967,1972)曾研究過智力方面和藝術方面資優的年輕人。他認為具有創造力的個體生活得較有熱情。他把他們情緒的強度、敏感度和情緒的極端,看做他們身心結構的一部份。在他們體驗、感覺、思考和想像的強烈風格中,他理解到一種未來發展的潛能。內在的力量在工作著常常產生極度興奮、衝突、痛苦,但是也產生-且也是最重要的-一種逃離方式的尋找。一種逃脫的手段可能會產生沉溺、惡習或是內在的成長和轉換。

  針對Dabrowski從外表上典型的癥兆,來看資優者發生精神疾病的潛在發病的可能性。Dabrowski(1937)早期對於自我傷害毀損的研究使他去檢驗視在作家、藝術家和其它高創造力的人身上的特殊現象,發現這些人的自我攻擊心理高於對他人的攻擊。經歷很強烈的自我內在騷動,這種緊張是由於好幾種心理動力(overexcitabilities),可能會推向自我傷害毀損。這些會發生-有如梵谷(Van Gogh)切斷他的耳朵以求甦醒-是因為個體發現它門自己在誤解和疏離的環境中而沒有支持。

Dabrowski的資優情意發展理論
  Dabrowski認為情緒進階發展的前提,首需突破現存的心理架構,亦即需要不斷的在非統整的狀態下提昇自己,因此他將這套理論稱為「正向非統整理論」(Theory of Positive Disintegration)。

  Dabrowski將發展動力稱為“overexcitabilities”,是一種天生、自覺的高度能量,使個體能對各種刺激作反應。Dabrowski認為資優者常具備充沛的發展動能,自幼可能便是個精力充沛的孩子,資優幼兒通常會對感興趣的活動會持續專注。

 

Dabrowski的理論可分為「發展動力」和「發展階段」兩大部份。

一、發展動力
  Dabrowski將發展動力分為五類:

心理動作類(psychomotor):表現出精力充沛,如說話快、動作快,或對情緒壓力表現某些心理動作反應,如:強迫性的多話、神經質的習慣、工作狂、強烈的競爭心等。
感覺方面(sensual):較能經由基本感覺器官能(視、聽、嗅、味、觸覺)得到樂趣,對美的感覺較敏銳、在寫作或文字方面有自己的風格,或對情緒壓力尋求感官刺激和滿足。
心智方面(intellectual):對事物的疑點、問題解決、學習都較好奇且能較有效的閱讀或發展周詳的計畫,喜歡進行理論性的思考,如內省的、分析的、價值系統或概念整合的思考。
想像方面(imaginational):較喜歡想像且想像力豐富,或以想像方式表達情緒壓力,如:藉助信仰方面的想像、精緻化的白日夢。
情緒方面(emotional):感覺強烈而敏感,可能有情緒的身心反應,如:胃痛、心悸,對感情的記憶深刻鮮明,對人際關係的發展較敏感、對自己較常評價與批評。
二、發展階段

  Dabrowski認為資優者情緒的發展係由初層次統整出發,歷經不同層次的非統整階段,再發展至高層次統整階段。其間可細分為五個層次,各層次有下列主要特徵:

第一階段:初層次統整

自我中心、責他取向
缺乏責任感與自我檢核能力               
第二階段:單層次的非統整

由迎合重要它人及獲得稱讚中得到自我肯定
價值取向來自社會團體或主流價值觀
內在衝突來自各種競爭的、外在的價值觀
第三階段:自發性的非統整

自發的價值系統逐步發展建立
內在的衝突來自實際行為表現無法達到自己理想
衝突可能伴隨對自我的否定、甚至對存在價值的懷疑
第四階段:

邁向自我實現
有高度責任感、對他人富同理心
個人內在衝突已減退,所存者對全人類生存、哲學性的關懷
與衝突

第五階段:高層次統整

因實踐理想而獲致統整
關切層面已超越個人而至整體環境與人類
願意為人類整體服務奉獻,以達博愛層次
  Dabrowski認為資優者情緒發展階段的提昇,是內在動力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而旺盛的發展動力是個體不斷往高層次發展的種子。在五種發展層次中,假若個體的心智、想像與情緒三種動力的強度超過感覺和心理動作,個體更有潛力往高層次發展。

  Dabrowski的情意發展理論有兩大特色:

由積極正向的角度看資優者激烈的、非統整的情緒狀態:
在輔導資優者時,嘗試告訴當事人「不要太敏感」、「不要太激動」往往都是無效的宜傾聽當事人的情緒,並引導其發覺其敏感激動情緒背後的正向力量,即找出危機背後的轉機。

可作為診斷與輔導資優生情意發展的架構:
  Dabrowski提出的資優者情緒發展階段,可作為輔導人員診斷資優者情緒發展階段的參考,並引導其往高一層次發展,也可從實務經驗考驗或修正Dabrowski的理論。(陳美芳,民83)

資優生的心理輔導
  在了解了關於資優生的情意發展理論,使我們對於資優生的情緒特質、發展上可能的問題更能掌握,對於資優生可能產生的困擾,可分為下列幾個目標進行心理輔導:(陳美芳,民83)

一、自我了解與接納:

對「資優」的認識與因應:經由各種方式探討「資優」
的意義,探索自己可能會有的機會與挑戰,及早思考自己該如因應。

對自己特質的認識與接納:認識自己並悅納自己的長處與限制,在理想和現實中找到可以發揮的空間。
對情緒的了解掌握:學習了解情緒的本質、徵兆與影響自己情緒的信念、想法或事件、情境。
價值體系的建立:探討重要的道德、人類生存、哲學等問題,澄清自我的價值觀並逐步建立價值體系。
二、發展溝通與社會能力:
對他人的了解與接納、學習認識與自己不同的其它人、培養溝通與社交能力、發展領導才能、認識團體動力、培養正義公平觀、道德勇氣與對社會、人類的責任感、思考自己對社會可能有的影響力、發展關懷社會及人類的胸懷

三、資優學生的壓力調適:

資優學生常面臨許多壓力和挑戰,如何在壓力情境中自我調適並進而體會生活和學習的樂趣是相信是非常重要的。關於輔導的策略方向可以朝下列幾方面進行:

(1)培養專注的態度:對於工作、學習或解決問題上熱忱投入、持久專助的態度、以開明的態度面對自己以及外界的質疑,並為自己定定高工作標準。

(2)面對壓力的態度:認識可能引起自己壓力的情境、暫時離開壓力情境、找出壓力來源、發展出屬於自己面臨壓力調適的策略並實施。

(3)創意的生活態度:指願意嘗試、能接納創新的想法、能均衡發展生活的不同層面向(如:工作、休閒、社交、政治、宗教)等。

參考書目: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民83)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許許多多困難與挑戰,如何因應這些困境,是生活中的一大哲學,有些人能夠在遇到逆境時更加淬煉成長,有些人則一蹶不振、灰心喪志。資優生在一般人眼中總是顯得相當出色,受到大家的稱羨與肯定,然而因為他們獨特的身心特質,如高度的自尊、完美主義等,致使他們面臨困境時,可能經歷比一般人更大的心理衝突。
資優生的挫敗與沮喪常常源自於完美主義,即使是一位相當優秀的資優生,他可能對自己的要求仍然很高,一定要把事情做到最完美才行;此外,資優生的挫敗感也可能源自於生氣的情緒,例如,當一個資優孩子對朋友與親人感到氣憤時,他可能不表現出來,反而藏在內心,造成一種挫敗感;另一種可能為,資優孩子對倫理、道德、正義、生命的意義等議題感到困惑,努力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後,發現沒有正確的答案,他們就會感到失望沮喪;最後一個可能造成資優生挫折感的,就是壓力,壓力源可能來自於自己或家人過度的期望、感覺到自己的疏離感、沒有理由的罪惡感等。


挫折容忍力的特質
根據Robert Brooks & Sam Goldstein的綜合歸納,具有高挫折容忍力的人具有以下特質,這些特質促使他們更能掌握好自己的生活:
1.知道如何加強自己的抗壓力
2.有同理心
3.有效溝通,展現人際互動能力
4.具有紮實的解決問題及決策技巧
5.設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及期望
6.由成敗中學習
7.是社會中具有同情心及貢獻力的一份子
8.有意義的價值觀過踏實的生活
9.能知道自己的特別之處
此外,Nan Henderson, M.S.W.也提出十四個增進挫折容忍的特質,包含:


1.人際關係佳
2.幽默感
3.做決定
4.感知力
5.獨立
6.樂觀態度
7.彈性
8.喜愛學習
9.成就動機
10.競爭力
11.自信
12.信念
13.堅毅
14.創意
而張德聰先生根據Robert Brooks & Sam Goldstein所著挫折復原力一書之內容,彙整出因應挫折的有利因子包含下列八個因素共二十五項因:
S因素 挫折復原力來自願意對自己生活的負責與掌控(self-control),學習對壓力的良好因應(stress coping),培養自信心(self-confidence)


U因素 體會自己是獨特的(unique)個體,並尊重個別差異,有自知之明(understanding),不妄自菲薄,能不斷學習,跟得上時代所需(update),學習有用的(useful)因應挫折之道
C因素 具備有效的人際溝通(communication),能具有民胞物與的胸懷與社會貢獻心力者(contribution),能把握時機(chance),化危機為轉機,改變(change)負面生活腳本,願意迎接挑戰(challenge),承擔責任
E因素 具有同理心(empathy),能將心比心,具備有效能的(efficiency) 問題解決及做決定的能力,能由成敗經驗(experience)中正向學習,並具有持續的毅力(endurance)
H因素 懷抱希望(hope),心理健康的兩大要素即為希望與成長,自助助人(help),面對挫折除了人助、天助外,自助為重要因素,進而由助人中更可學習成長
L因素 具有愛心,愛己愛人,被愛(to love and be loved),能夠由挫折中學習(learning)及反省能力
M因素 追尋並探索發展自己的價值意義(meaning),踏實生活
R因素 善用資源(resource),如親友社會心理諮商輔導機構,能發展合於現實的(realistic)目標及期望,學習做得對(right),學習負責任(responsibility)

挫折容忍力檢核表
Nan Henderson, M.S.W.編著挫折容忍力檢核表,以「是」或「否」回答以下的問題,愈多「是」的答案,代表愈可能從逆境中復原。
一、 關懷與支持
1.___在生活中有許多關愛我、願意聽我傾訴的朋友,而且我知道這些朋友一直在那裡。
2.___我在團體中受到關懷與重視。
3.___我善待自己(例如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與運動)。
二、 對成功的高度期待
1.___生活中許多朋友相信我有能力成功。
2.___在學校或生活中,我獲得「可以成功」的訊息。
3.___即使我遇到困難,我仍相信自己將可以達成目標。
三、 參與的機會
1.___我的想法受到他人傾聽與珍視。
2.___在學校或生活中,我的意見和想法受到尊重與重視。
3.___我參與義工活動,提供服務。
四、 正向的關係
1.___我參與一個以上的課外活動。
2.___我參與一個以上的團體(例如社團、信仰團體或運動團隊)。
3.___在生活或學校上我感覺到自己親近他人。
五、 清楚以及持續的界線
1.___我和朋友與家庭成員之間有清楚的界線(包含相互尊重、獨立等)。
2.___在生活或學校裡,我感受到清楚且持續的期許。
3.___我的立場穩固,有必要時我會拒絕他人。
六、 生活技巧
1.___我具有良好的傾聽、溝通與衝突解決技巧。
2.___我具有把學業或工作做好的技巧。
3.___我知道如何設定目標以及採取步驟達成目標。

培養資優生挫折容忍力的方法
根據「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容力」一書,摘要出十個增進孩子挫折容忍力的方法:
一、 教導並傳達同理心
家長具有同理心可以協助孩子找出生命中的優勢能力及成功之處,還可以發展責任心、同情心及社會良知,有助於讓孩子自在地從過錯中學習,並視過錯為機會而非挫敗,最重要的,同理心創造和諧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知道父母聽到他的聲音,相對促使他傾聽父母的聲音。

二、 有效溝通並積極聆聽
瞭解孩子挫折容忍力的要素後,那麼,每一次與孩子的互動,就能以強化這種能力為目標,溝通是發展及強化下列特質的基礎,藉由溝通可增強他們的同理心、希望、樂觀、解決問題的能力、反省、適應力、在人際關係中安然自在、自我尊重、適當的冒險,以及對個人生命的自主權及掌控。

三、 改變負面教養態度
許多家長發現,花了數週、數月或數年的時間對孩子耳提面命,但孩子的改變微乎其微,其實,如果想要讓孩子改變,父母必須先有自我改變的洞察力與勇氣,改變負面態度是培養孩子挫折容忍力的踏腳石,學習改變教養語言,將協助你增加瞭解子女及找出問題的能力,如此一來,當孩子碰到挑戰時,他們會反省、分析,並採取行動解決。

四、 找出讓孩子感覺被愛及賞識的方法
自覺被愛、特殊及深受賞識,是孩子挫折容忍力的轉捩點,能夠愈挫愈勇的孩子,經常保持樂觀,並具有高度的自我價值,他們會為自己設定切合實際的目標,對身邊的人則抱持切合實際的期待,他們學會解決問題,並視錯誤為可從中學習的經驗,這種不屈不撓的孩子會積極地迎戰困境,他們不會否認自己的短處,但有能力善用自己的長處,他們學會與他人交往,對尋求協助頗感自在,最重要的是,他們學會把重點放在自己必須掌控的事情上。


五、 接受孩子的本性,協助他們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與目標
要真正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家長必須無條件愛孩子,要無條件愛孩子,就必須接受子女的本性,而這種本性未必符合家長希望孩子擁有的特質,本性可從他們的學習方式、從事的活動和交朋友的難易程度表露出來,甚至反省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認定世界公不公平的看法,都有一部份受天性影響。
知道有人接納我們的本性,會帶給我們無比的安全感及自在感,接納根植於無條件的愛,它提供一個強化挫折容忍力的環境,被接納的孩子覺得與人交往、尋求協助,以及學習如何解決問題都很安全,他們瞭解自己有哪些改變生活的能力,不會太過專注於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物。

六、 栽培孩子的特長,幫助孩子體驗成功
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會碰到挑戰和問題,這些都可以帶來成就感和驕傲,跌倒時,許多人會鍥而不捨,直到掌握駕馭技巧,這種成功的經驗,就是建構挫折容忍力的重要環節,能夠愈挫愈勇的孩子,會珍惜自己的成就,每一次的成功又會為未來的努力和成功加分,形成良性循環。
在孩子感受成功經驗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無法感受成功的喜悅、貶低自己、將成功歸因於錯誤的理由、標準設定過高等狀況,我們應該為孩子提供成功的機會,並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成就和自己的內在力量大有關係,具體原則為下:
(一)公開稱讚小孩的成就
(二)強調孩子在創造成功時的努力
(三)營造環境,藉此找出並強化孩子的特長
(四)給孩子培養特長的時間
(五)接受每個孩子獨特的長處與成就

七、 犯錯是指導與學習的好時刻
培養孩子挫折容忍力的一大挑戰是,必須設法糾正他們負面的自我評價,以及曾經嘗過的希望幻滅,父母必須讓孩子明白,錯誤與挫折其實是每個人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家長應給孩子這個觀念:『我一定難免犯錯,也一定會經歷挫折的考驗,但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成為更有用的人,而且更能面對未來的挑戰。』
理解錯誤與挫折,和如何採取反應方式,都是培養挫折容忍力的一環,家長有義務深入瞭解樂觀態度背後的各項因素,有了這層瞭解,就可幫助父母增強孩子『錯誤不但可以得到寬容,而且也在預料之中』的信念。

八、 協助孩子培養責任感、同情心與社會良知
孩子天生就具有幫助他人的熱情,在實際幫助別人後,自己也會得到很大的滿足感,以此信念為基礎,我們可以得知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最佳方法之一,顯然是為他們製造幫助他人的機會,如此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更可激發他們的同情心與社會良知。

九、 指導並強調做決定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當孩子感受到有決定權,就比較不會與父母陷入權力衝突,並能預料自我抉擇可能面臨的障礙,並將挫折或錯誤視為學習的經驗。家長應該盡量利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對孩子機會教育,如果孩子可以自行理出問題癥結和性質,反醒自己、主動解決問題或參與解決過程,甚至如果初步辦法未能收效,也懂得斟酌其他辦法,那他們實際上已經充分展現了挫折容忍力了,以下為指導原則:
(一)做孩子的表率
(二)讓孩子學會選擇
(三)遵守解決問題的順序
1.明確說明問題、並認同那是問題所在
2.斟酌兩三種可行的解決辦法,以及評估每個方法可能的結果
3.發展出親子間彼此適時提醒的習慣


十、 以提升孩子自制力與自信心的方式管教
家長的管教角色扮演得好或壞,決定子女挫折容忍力的高低,管教是一種教育過程,我們都希望孩子透過管教學會自律和自制力,而不是隨便地埋怨及生氣,要達成這個目標,家長必須幫助孩子瞭解限制、規定的重要,藉此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以下為指導原則:
(一)目標是教導孩子自律與加強自制力
(二)父母應密切配合
(三)前後一致,但不要僵化
(四)以身作則,表現出冷靜與理智
(五)自然而合理的罰則
(六)瞭解孩子的能力,勿因不切實際的期望而處罰
(七)正面回饋與鼓勵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定義:指在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領域中,表現出優異潛能或是發展快速之學齡前兒童。
二、學習/個人特質:學前資優兒童主要的特徵有具備早熟(卓越)的能力、專注、具強烈的好奇心、具洞察力等。在專業的鑑定標準上,Sternberg曾提出三項鑑定學前資優兒童的準則(著重語言和空間方面),其分別是:
1.七個月左右開始說話,並會使用較複雜精緻之詞言表達。
2.兩歲半左右即可畫出可被辨識之圖畫。
3.四歲左右可流利地進行閱讀。
三、輔導方式或原則:
(一)多元而真實的評量:由於一般智力測驗等標準化測驗工具較無法有效測出學前兒童之智力發展,因此學前資優的鑑定工作,除了標準化測驗之外,亦應重視非標準化的方式,如日常生活表現的觀察記錄、檔案評量、實作評量等。因此,家長的角色在學前資優生的發掘上,與教師及專業人員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前提為父母具備專業能力,即良好的教育)。
(二)兼顧其優異能力及一般能力之發展:雖然學前資優孩童可能在某一個或多個領域發展快速,表現優異,但專家指出,除了這些專長領域之外,學前資優孩童在其他各方面,如生活適應、人際交友等,和一般孩童無異。因此在其教育與輔導上,應同時兼顧其優異能力的培養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發展。
(三)完整記錄發展與學習的狀況:由於學前資優孩童的優異能力最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來,又一般標準化測驗工具對於其評量仍存有部分缺失,因此家長在生活中對於孩童發展與學習表現的紀錄,就成為學前資優兒童鑑定、輔導及教育上的重要指標。
(四)提供多元刺激、豐富資源,以及可以讓孩子自由思考、發揮創意的成長環境:家長在家中,應盡量鼓勵孩子自主與思考問題。此外,應多和孩子互動,如說故事、一起玩遊戲等。替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學習刺激和豐富資源的環境是相當重要的,如:多讓孩子接觸不同領域的學習,或是在家中增添圖書等。最後,家長須盡可能提供孩子一個可以自由思考、發揮創意的環境。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定義:泛指在學校的表現,與衡鑑其能力之指標(如智商、成就分數、創造力分數、或觀察所得之數據等)之間存在明顯差距之學生。Gallagher則明確指出,學生若有如下兩種狀況,均可視為低成就資優學生:
1.學業能力位在前百分之十,表現卻落在中等或同儕中最後三分之一。
2.若以性向測驗預測成就測驗分數,在所預測分數或真正成就測驗分數以下。
標準化的測驗雖具客觀性,但測驗也有誤差。低成就不是突然的現象,而係不同的因素交互作用而逐漸發展的結果,因此教師應審慎評估低成就之資優學生。
二、學習/個人特質:以下特徵並非所有低成就資優生所共有,亦非低成就資優生僅具有其中任一特徵。

1.自我概念低
2.無助感
3.學習習慣、方法欠佳
4.感受到被拒絕感
5.敵視權威人物
6.追求學業成就動機弱
7.缺乏耐性
8.沒有領導才能,不受同儕歡迎
9.和成就者比較,顯得較不成熟
10.智能上的適應與個人的適應均欠佳
11.沒有任何可用來排解休閒時間的嗜好、興趣、或活動
12.對考試懷有恐懼症,成績欠佳
13.抱負低,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
14.無法考量或計畫未來的目標
15.較喜歡從事手操作的活動、商業行為和販售性質的職業
16.常從他人為其訂定的目標中進行選擇,難與自己的主要興趣或能力一致。
Davis和Rimm(1985)指出,根據成因及其可見的徵兆,低成就學生通常具有三類不同程度的特徵:第一類-低自尊,為絕大多數低成就問題的根源所在,並因此而導致第二類特徵-逃避學業行為,之後再衍生第三類特徵,如學習習慣不良、技能不精熟、以及社會和紀律等方面之問題。
三、輔導方式或原則:具體的作法,除採取一般常用的個別、團體的諮詢與輔導、改變課程與班級組織結構等策略之外,尚有:
(一)著重形成與診斷性評量:低成就資優生的形成乃是因長時期學習困難的累積,如果教師能夠適當使用形成性測驗(formative tests)與診斷測驗(diagnostic tests)隨時發現學生學習困難的問題所在,並立即予以適當的補救教學或其他輔導方式,則學生就不會因學習困難的累積而喪失學習興趣和遭受失敗的挫折。
(二)實施個別診斷:低成就資優生的形成因素雖有共同的部分,但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因此在輔導時,需先實施個別診斷,瞭解每一學生之問題所在與起點能力,再以此為依據進行適當的輔導。
(三)採用啟發性教學法和較民主的訓育方式:資優的學生對於灌輸式的教學法和專制式的訓育方式,容易產生消極的態度,降低學習意願,甚至形成反學校和反社會的行為。因此學校教師應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法和較民主的管教方式,使資優生能自動自發地學習和遵守社會規範。
(四)實施親職教育:研究中發現:有些低成就資優生的形成原因是家長管教方式不當、親子關係不佳所致。對於此種學生,可採用「家族治療」等諮商技術,改善父母之管教態度,消彌親子間之緊張氣氛,增進親子之間之彼此了解,並克服其心理障礙。
(五)利用同質性團體輔導:把這類學生安排聚集成同質性的團體,施以一段時間的輔導,利用環境的改變,以逐漸改進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態度,或協助對自我有其新體認,問題行為也會逐漸的減少。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定義:指兼具有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二種特質的學生。
二、學習/個人特質:身心障礙資優生大多被安置在普通班或資源教室就讀,而少有接受資優教育服務的機會,且有年齡越大,被發現的機率越低的趨勢;其中又以學障資優生較不易被教師發掘與轉介,其各項能力評量表現亦普遍較低,更易受到忽視。這些學生由於同時具有資優與障礙之特質,在相互作用下,可能產生對身心發展上的影響,茲將其特質歸納如下:
1.具有某些方面的優越能力但由於身心的障礙,造成能力上有很大的差異。
2.為完美主義者,但成就低下,因此容易產生挫折。
3.抱負高,但大家對其成就期望較低,因此形成內在衝突。
4.資優同儕和障礙同儕皆少,形成社交上的困難。
5.動機與決心強,但因其障礙所帶來的限制,使其感受無奈與自我輕視。
6.冀求獨立,但受身體缺陷的影響,問題解決方式較具創造性。
7.敏感性高,但自我貶抑,造成薄弱的自我概念。
8.對未來生涯有很大的企圖心,發展途徑卻因障礙而受到限制,因此感覺被排斥。
三、輔導方式
(一)提供適切的親職教育輔導:研究發現,障礙成因中以後天環境影響居多。因此在親職教育上,除了應加強宣導障礙的形成原因與預防外,也應對已有障礙資優子女的家庭提供身心障礙與資優二方面的適切輔導。
(二)透過科技輔助,創造無障礙的學習環境:電腦科技的發達,可調整障礙學生的學習方式,並利用各種輔具,增進障礙學生學習管道與潛能發展的機會。
(三)建立適當的學校輔導措施:研究發現,國高中資優障礙生之人格特質有偏內向性格的傾向,在情緒穩定性上抑鬱性較高,且變異性亦略高,並有相當程度的個別內在差異。故在教育上提供各種人際社交活動,針對個別需要安排小團體或個別輔導,讓他們有抒發抑鬱情緒的機會,並可藉各項活動穩定情緒,拓展其社交及人際關係。此外,亦需加強校內普通班師生及家長對障礙資優生的認識,進而了解、接納他們。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醫療世界級,不開刀心能救破損的心........ 文/黃惠鈴
時間:10月19日星期二上午
地點:台大醫院
嘟‧嘟‧嘟‧……監測病人心跳的電子儀器聲,迴盪在攝氏20度微涼的心導管室。8歲的翁歆迪小妹妹全身麻醉,沈沈地睡在手術檯上,纖細身軀被藍色無菌布蓋住。一根粗黑的經食道心臟探頭從她的嘴裡插入,通過食道,一旁的超音波螢幕,立刻顯現出她正碰碰跳動著、黑白的心臟影像。術檯斜前方另外有4個X光顯影螢幕。螢幕中清晰可見醫生從她右邊鼠蹊部插入、不比牙籤大的細小鋼絲,已沿著她的下腔靜脈,一路爬升到心臟待命。手術檯前,醫護人員正忙碌著。「很大的洞!」專注盯著手術檯旁的超音波螢幕,負責治療的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王主科說。「0.5(公分),剛好最低要求(符合健保給付)。這邊還有一個,差不多1.8……」原也在台大醫院任職,現是台北榮總麻醉部主任的蔡勝國,操控著經食道超音波,仔細探照歆迪的心臟,精確找出破洞的位置與大小。歆迪小小的心臟裡有破洞。正確說來,應該是隔開她左、右心房的「中隔」有缺損,是ASD(心房中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俗稱「破洞」)病人。
每年約有160個寶寶心臟有破洞
正常心臟以心中隔分為左心、右心,每一邊又分為上、下,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共分成四個腔室。來自肺部富含氧氣的鮮血(高氧血)注入左心房,經由左心室及主動脈送到全身。由全身流回來的靜脈血(低氧血)經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動脈,送到肺部接受氧化,再回流到左心房。但大約每一萬個新生兒中,有80~100個小寶寶的心臟先天異常,其中大約8個小寶寶會有心房中隔破洞。如果以一年有20萬個新生兒計算,差不多有160個小寶寶一出生,就是ASD病人。在聽診器下,有破洞的心臟,除了「ㄆㄥˋ」聲外,還拖著「咻~」的氣聲,洞愈大,「咻~」的聲音愈大,透露出不該有的心臟危機。當左、右心房中隔有破洞,因為左心房的壓力較大,部份乾淨血會循著破洞沖到右心房。這些多餘的血送到右心室後,仍然要再送到肺部清洗,額外增加右心的工作量,時間一久會導致右心肥大,而將血送往肺部的通道-肺動脈-也因此肥大。病童在嬰兒期不易出現症狀,但隨著年齡增加,如果血流量增大,送到肺部的血液增多,造成肺部充血,小孩會有呼吸急迫,運動時呼吸困難或疲倦的現象,且易罹患上呼吸道的感染,而右心也會愈來愈擴大。當右心擴大到一個程度,心臟衰竭就出現了。一般來說,破洞在5歲之前還有機會癒合或變小。3歲以前,如果ASD病人沒有症狀,醫生不會動它,期望它慢慢變小。3歲以上,情況如果沒改善,才進一步治療。早在歆迪出生第3天,就被醫生診斷出有ASD,但醫生認為破洞不是很大還可以等,加上翁媽媽以切身經驗,也不太願意女兒動刀,這幾年來每半年追蹤
一個媽媽的心願
翁媽媽跟大歆迪6歲的哥哥都有先天性心臟病,都開刀治療。「是不是看不太出來有疤?我當年很努力擦美容藥膏!」輕撫著胸前,翁媽媽對於二十多年前因開刀留下疤痕(開刀得劃開整個胸腔,腹部還有兩個因為術後裝引流管留下的小疤),不無遺憾且在意。提起兒子當年開刀當天,自己不斷念佛號直到手術結束的緊張心情,翁媽媽至今也難以忘懷。一年多前,醫生評估歆迪需要治療。傳統上,這類病人需要進行開胸大手術,縫合缺損,但拜這幾年來醫療技術進步之賜,有八成的ASD病人如果破洞的位置適當(屬於第二型ASD),可以用內科的介入性導管放心房關閉器(俗稱補心傘),堵住缺口來治療,不必開刀。幸運地,歆迪正是第二型的ASD病人,可能需要30萬,一考量經濟壓力,翁媽媽不免猶豫。就在翁媽媽牙一咬決定自費負擔,讓歆迪裝心房關閉器時,恰巧從朋友那裡意外得知今年中健保已通過給付關閉器治療,讓她大鬆了一口氣。「還是不要動刀好,風險比較低,而且沒有疤對女孩子比較美觀,」手術前一晚在病房裡,翁媽媽拿起梳子幫剛洗完頭的歆迪,梳順一頭烏黑長髮,眼神中盡是寵愛。
此時在導管室,歆迪的心臟被查出共有兩個破洞,其中一個直徑1.8公分左右,而心房最長不過3公分多,這個大洞就「吃掉」一大半,影響心臟功能。她的肺動脈血流量是主動脈血流量的1.6倍(QP/QS=1.6,正常心臟的QP/QS比值應該是1),主動脈的血透過破洞,湧入肺動脈。已經幫超過300個病人放「補心傘」、治療成績傲視全台的王主科,正要幫歆迪修補心臟。因為歆迪心房中隔的兩處缺損離得近,王主科打算只用一個規格「20」(直徑2公分)的補心傘,不但可以把小的洞遮住一半以上,又可避免放兩個補心傘可能發生互相推擠,反而不安全的情形。
補心傘的搶救任務
綠色無菌手術衣外,套著件近10公斤重的鉛衣,頭戴藍色手術帽、一百八十幾公分高的王主科,熟練地轉向手術檯後方的另一張桌子,雙手戴著無菌塑膠套,俐落地從桌上一個鋼碗中,拿出浸泡在生理食鹽水的補心傘,迅速鎖在一條鋼絲的末端,再把鋼絲和另一條導管結合。這個看來不起眼的補心傘是鎳鈦合金,由上下兩個一大一小的圓盤傘狀物組成。一旦它像個夾子般卡住心房中隔,就可填補破洞。在植入後3~6個月內,補心傘會完全被心臟組織包覆,成為心房壁的一部份,只有在X光檢查下才可看見。只有在X光檢查下才可看見。 王主科的手一邊撤離原先在歆迪體內的鋼絲,一邊把裝著補心傘的導管推進歆迪的鼠蹊部,補心傘也跟著匍匐前進,接近心臟。為了更精準看X光片螢幕下補心傘的開展情況,原本照亮一室白亮的燈被關掉,頓時一片昏黃,氣氛也隨之肅然。過了好幾秒,X光片螢幕中,歆迪的心臟部位突然冒出個圓盤傘狀物。「通過了,」一直緊盯著超音波螢幕的蔡勝國說。補心傘已然通過左心房,張開上面的圓盤。王主科轉身確認超音波螢幕的影像後,繼續手的動作,把載著補心傘的導管往後拉回,另個圓盤瞬間冒出,X光螢幕與超音波螢幕都出現了上下兩個圓盤傘狀物,隨著心跳律動著。
原以為補心傘已被放好,沒想到麻煩才出現。「我覺得這個心臟很奇怪,」王主科露出不解的語氣。「(補心傘的)腳沒有跨開。假如這個腳能夠這樣就好了。」蔡勝國在超音波螢幕上歆迪的心房中隔位置比了比,「很少看到角度這樣,怕會掉!」補心傘雖然已被送到正確位置,也卡住破洞,卻未如預期平穩張開,反而有點斜斜的,恐怕會被血流沖走,將引發心律不整等危機,病人唯有開刀一途。王主科拉拉導管,收回原本打開的補心傘,重新再試。「重放還是一樣,有點夾不到。……如果有漏就不行,」他語氣沈重。超音波螢幕顯示,左右心房間仍有血液逆流。他和蔡勝國懷疑,歆迪的心房中隔缺損不在 同一個平面上,可能是個有點扭曲、偏橢圓形的破洞,加上補心傘卡住的其餘中隔的組織太軟,補心傘放進去後整個都彎了。 做這麼多年,沒遇過這種(中房中隔缺損)沒對齊的,」情況棘手,王主科始料未及。不過,他很沈著地指揮護士小姐再去取規格「18」(直徑1.8公分),較小一點的補心傘,準備為歆迪的心臟再次奮戰。另方面,也要醫護人員緊急聯絡小兒心臟外科的醫師,如果一試再試,仍然沒辦法放好關閉器,歆迪只得開刀治療。氣氛開始有點冷凝。監測歆迪心跳的「嘟‧嘟‧嘟‧……」電子儀器聲響,此刻聽來格外深刻。同樣的程序再度進行,「18」號關閉器在王主科的手中被推進歆迪的血管、心臟,所有人都在等待。「有壓到,有彎進來,」蔡勝國的聲音揚起。王主科回過頭來看看超音波螢幕,「現在非常流暢,漂亮多了。」聽得出他對結果也感到滿意。他拉拉手中的導管好幾次,確認兩朵圓盤傘狀物依然卡住缺口不會掉落後,右手逆時針轉動導管末端的一個塑膠鉗子,X光片下,清晰可見補心傘與導管就此分離,兩朵圓盤傘就此留在歆迪體內,守護她的心臟。這一次不但有令人雀躍的結果,翁媽媽一心繫念、關愛女兒的願望也成真。
誰可做心房關閉器?
不是每個ASD(心房中隔缺損)病人都可以不開刀,改用關閉器治療,還必須看缺損的位置。ASD有四型,其中只有第二型ASD才可以做關閉器治療。另外,為避免浮濫,目前健保給付放關閉器治療有一定的標準,包括:
1. 肺動脈血流量÷主動脈血流量(QP/QS)大於1.5以上才做。
2. 洞太小不做。用經食道超音波量,洞的直徑小於0.6公分不做,但如果洞很大,直徑超過4公分,也不能做,得開刀。
3. 有沒有症狀。如有例如運動會喘(運動不適intolerance)、心肺功能欠佳、或超音波看到右心房、右心室腫大等症狀,即使沒有....前述兩個條件,也可以做。外科開刀相比,放關閉器的成功率雖然低一些,但發生併發症的比例較低,而開刀的風險較多。另外,如開刀,可能得住院一個星期,回家修養時間長。而放關閉器的病人只需住院3~4天,術後鼠蹊部插入導管的部位,也幾乎看不到什麼傷口,復原很快。
大人也會有ASD
透過新生兒篩檢,剛出生的寶寶有沒有先天性心臟疾病,立即可知。不過,更早以前沒有新生兒篩檢,大人也可能心臟有破洞(ASD)但不自知,成為漏網之魚。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王主科治療的ASD病人中,有三分之一就是大人。為什麼?王主科解釋,一來因為心房中隔缺損的症狀一向不太明顯,另外,台灣人很少運動,比較不容易發現身體有異。他並指出,ASD病人沒有治療,一般在十幾歲,即使不運動,但因為心臟擴大,平常也會有心悸等自覺症狀。有的人會以胸痛表現,覺得悶悶的,或有人甚至發生腦中風、血管栓塞等。王主科也提醒,正因ASD症狀不明顯,常會被忽略,有些病人又很會忍,以致病情一拖再拖。如果加上破洞又很大,會演變成肺動脈高血壓症,這時不但不能放關閉器,連傳統開心手術也不能做,只能換肺救命。另方面,很多女病人在三、四十歲,產後才開始出現症狀。38歲的鄭佾琪是其中之一。她10年前做健檢曾被聽出有心雜音,醫生檢查後診斷「二尖瓣脫垂」。去年懷孕,她主動告知婦產科醫師先前的檢查結果,加上她懷孕前平常走三層樓就會喘,經婦產科會診心臟科仔細檢查,才發現她原來心臟有破洞(ASD)。產後,她被轉到小兒科治療。第一次到門診,其他候診的媽媽還以為她帶小孩來求醫,連她自己也覺得奇怪:「我是大人,怎麼得看小兒科?」確定診斷後,關愛她的先生積極上網查詢相關資料,也鼓勵鄭佾琪接受心房關閉器治療,免得一拖再拖有更多後遺症,原本抱著「已經撐那麼久都沒事」,不太願意做治療的鄭佾琪才改變心意,在產後半年多,調養好身體的情況下,接受治療。動手術的前一晚,當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王主科來巡房時,躺在病床上的鄭佾琪還一心掛念孩子,問醫生「術後可不可以抱小孩?」因為裝關閉器後一個月不能提重物。不過,當醫生得知她的孩子有8公斤多,笑道孩子得歸為「重物」,要她忍一陣子。術後兩個多星期,當我們再見到鄭佾琪時,也見到她的小寶寶,在和煦的冬陽下,一家人幸福甜蜜。(轉載自康健雜誌)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天性心臟病 /心房中隔缺損:

小兒心臟科 傅雲慶主任

正常情形左右兩心房中間有一隔膜分開,若此隔膜有破洞即是心房中隔缺損,約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百分之五至十,女男比例為二比一。因為左心房的壓力比右心房高,所以血液從左心房經由心房中隔缺損流向右心房,造成右心房、右心室擴大、肺血流量增加,絕大部分的病人早期沒有任何症狀,心雜音也不明顯,常常被忽略,有時年紀很大時才被發現。根據研究破洞大者經年累月後會出現肺動脈高壓,甚至心臟衰竭;而破洞小的病人在年紀大時可能有中風的危險,故一般建議與醫師研討後決定治療方針。



violet0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